東營日報社/愛東營訊 編者按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為深入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走進基層、走進群眾,進一步凝聚黨心民心、鼓舞奮進力量,東營日報今起開設“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欄目,持續刊發報道,集中反映全市各級各部門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務實舉措和實際行動,展現廣大干部群眾立足本職崗位、扎根基層一線、積極履職盡責的奮斗足跡和生動事跡。
11月22日,在東營區史口鎮千允家庭農場,上百只白骨頂鳥,或低飛盤旋,或悠閑踱步。藕塘里,四五位農民身穿橡膠服,正在淤泥里采挖富硒蓮藕。
一輛來自濟南的運輸車?吭谂禾吝。“你這兒的富硒藕可真受歡迎啊,各大酒店、商超都打電話搶著預訂。”說話間,運輸車上的王師傅從后車廂里搬出了準備運藕的竹筐。“那肯定!咱家的富硒藕是經過省富硒委員會的專家鑒定過的。”正忙著分揀蓮藕的千允家庭農場場主張桂芹連忙招呼道。原來,這里是全市首家獲得“山東省富硒農產品基地”稱號的農場。
史口鎮張店村原來是低洼鹽堿地,2019年,當地政府積極探索鹽堿地治理新模式,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引導村民種植蓮藕。張桂芹拿出全部積蓄流轉了1721畝低洼鹽堿地,成立了史口鎮千允家庭農場。
“剛開始種植的是普通蓮藕,畝產效益在4500元左右。2021年初,鎮上農業部門組織種養殖戶到南京學習,這才接觸到了富硒蓮藕,回來后我們就開始嘗試種植。”得益于水資源豐富、地下水位高,種出的蓮藕淀粉含量高、口感爽脆。特別是抗氧化、耐存儲的富硒蓮藕一上市就受到消費者青睞。“因為這里屬于低洼鹽堿地,種蓮藕只要有水就能把鹽堿壓下去,比種糧食作物的經濟價值還要高,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增加了經濟收入。”張桂芹介紹。
如今農場蓮藕長勢良好,種植面積達1721畝,畝產值在15000元左右,種植效益非常高。“目前,訂單供不應求,農場單日產量達20000斤,批發價8元一斤,零售10元一斤,年收入在1400余萬元。”張桂芹算了一筆賬。
不僅如此,富硒蓮藕還成為周邊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隨著蓮藕的茁壯成長,村民的創富勁頭越來越足。“俺最近一直在這兒挖藕,每天能賺五六百元。”史口鎮劉二村村民劉遼寧很滿意家門口的這份工作。“農場已經帶動周邊十幾戶村民種植蓮藕,也為50余人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望著千畝藕田,張桂芹很有感慨,“未來,我們將運營富硒蓮藕初加工項目,為更多村民提供就業機會,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史口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隋濤表示,“我們將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以更務實的舉措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提高鄉親們就業創業發家致富的能力,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對于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張桂芹已經有了新思路,她把拉長產業鏈作為富硒蓮藕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們將擴大種植規模,增加新品種,發展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打造有特色的地方品牌,做大做強富硒蓮藕產業。”談起農場發展方向,張桂芹信心滿滿。
(記者 商雅雯)
□記者手記
2019年,張桂芹成立史口鎮千允家庭農場,建設富硒蓮藕生產基地。在前期荒草還田、土地翻耕整理、改善養殖條件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但她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如今,農場慢慢走上了正軌,富硒蓮藕長勢良好,小龍蝦套養成功,還帶動當地村民從事蓮藕種植產業,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
昔日的鹽堿地如今變為致富田,富硒蓮藕種植成功的背后,并不單純是種植面積的擴大、種植作物的改進,還有專業技術模式、先進經營方式和綠色發展理念。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們不僅要在農業技術、設施等方面下功夫,還要想辦法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產業特色優勢,帶動更多鄉親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