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日報社/愛東營訊 建成于2005年的東方銀座花園小區,是西城最早開發建設的商住一體型住宅小區之一。11月22日,走進小區,假山流水相映成趣,亭臺樓閣點綴其間,全然不像老舊小區。“生活在這,每天能感受到小區的新變化,環境越來越好,大家生活越來越幸福。”居民張春才說。
而在去年,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之前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合理規劃,小區公共資產使用不透明、不規范。”薈萃社區黨委書記王建立說,這筆算不清楚的“糊涂賬”,讓地理位置優越的小區越來越老舊,環境越來越雜亂不堪,各方面工作一度陷入死循環。
去年年底,東方銀座花園小區黨支部成立,讓小區管理工作有了“主心骨”。也是去年年底,東營區文匯街道制定了《關于加強轄區住宅小區公共收益管理的意見(試行)》,將東方銀座花園列為試點小區,明確社區黨委主體,突出小區黨支部的作用,引導推動居民自治,做好公共收益摸排清理和規范工作。
小區自治有了綱領性文件,怎樣落實好相關政策,讓群眾滿意?“用公心才能換回民心。”王建立的一句話為后期工作定了調。為提升治理效能,社區黨委著手籌劃成立東方銀座花園小區物業管理委員會。經過前期籌備、發布公告、居民自薦、入戶走訪等環節,小區召開業主代表大會,推選出7名由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業主代表組成的物業管理委員會。
物管會的成立只是社區開啟自治之路的開始,要想“繡”出美麗家園,還需舍得下“繡花功夫”,王建立將這個過程,形象地稱為“摸著石頭過河”。由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物管會三者經過多方參考借鑒,共同起草制定了《東方銀座花園小區公共收益管理辦法》《東方銀座花園物業管理委員會議事規則》等條約,以配合物管會同步推進服務管理提質升級,此舉得到了廣大居民的一致擁護,以入戶495戶業主全票通過后正式施行。
為厘清東方銀座花園小區公共收益來源組成,算好這筆“明白賬”,由社區居委會牽頭,通過物業提報、社區摸排、業主反饋等方式,梳理出小區公共收益用房5處及11部電梯、道閘廣告收益,并推行“社賬物管業審”工作法,分級審核使用,將資金用好用活。為還利于民,在小區黨支部的引領下,物管會通過微信群、小區“微心愿”收集欄、居民議事協商會的方式,廣泛收集群眾意愿,了解居民生活需求,最后經由物管會會議協商表決通過后得以實施。 面對業主關心的公共收益明細問題,物管會在小區公告欄里每月公示一次,小區收入多少錢、花了多少錢、用在了什么地方,居民一看,心里一清二楚。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基層直接民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增強城鄉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實效。
“社區治理要搞好,要想辦法發揮居民積極性。過去公共資產使用不透明、不規范,大家頗有怨言,也就不愿參與社區治理工作。”王建立說,現在小區年收益約23萬元,撬動小區治理資金近100萬元,還實施了小區主路改造、噴泉維修、大門維修、圖書角建設等一系列改造工程,居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人人都把社區的事當成自家的事,想把家園建設得更美好。
隨著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提高,“花開滿園”“同心護園”“噴泉小衛士”等一支支志愿服務隊應運而生,“花園議事”活動不時開展,社區自治力量不斷充實……如今的東方銀座花園小區,居民與物業、物管會守望相助,鄰里和諧共處,生活氛圍越發和諧融洽。
這段時間,王建立一直在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們將把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行動指南,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能力,全力破解小區治理難題,讓小區建設不斷迸發新活力,帶領大家共同邁向更美好的生活!”
□記者手記
共建共治共享,激發居民內生動力。
正如王建立所說,“小區自治的成功,最根本的是在黨組織的帶領下,通過小區公共收益這個切入點,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踏踏實實為居民辦實事、解難題,形成良性循環。”
社區的事,要讓居民說了算。算好小區公共資產這筆“明白賬”,其目的不僅是讓居民知道錢都花哪兒了,更是讓居民知道社區干了哪些事,還要聽居民的建議和評價,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
(記者 商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