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日報社/愛東營訊 入冬一場小雨,空氣冷而清新。冬棗專業村河口區新戶鎮東鮑井村的田野里,脫去綠裝的棗樹整齊矗立,孕育著希望。
村民宋永生,1997年開始將金絲小棗樹進行高截換頭嫁接冬棗,走上冬棗產業發展之路。種植冬棗以來,宋永生開拓創新,大膽作為,積極學習科學的冬棗管理經驗,學科技用科技,成為最早一批種植冬棗致富能人。
“今年收入還不錯,種了5畝冬棗樹,掙了5、6萬塊錢,還行。”宋永生滿足地說。
據宋永生介紹,他自2004年擔任冬棗技術員以來,積極為鄉親傳技藝,手把手教技術,說經驗,談感受,群眾普遍掌握了冬棗生產技術,東鮑井村冬棗產業走上了規范化、產業化、高效化之路。
“現在我們村冬棗種植800多畝,每年僅冬棗一項人均年收入2到3萬元。盼望黨給我們制定更多好政策,讓我們干勁更加十足。”宋永生自豪地說。
東鮑井村共有132戶、320人,黨員20人。過去曾是黃河故道,土地鹽堿瘠薄,淡水資源匱乏,旱澇堿沙等自然災害交替發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緩慢。
冬棗,讓這個小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產業富民的步子走得更加堅實,村民臉上掛滿豐收的喜悅。走進東鮑井村,村在林中,路在園中,院在樹中,人在綠中,整個村子被冬棗樹環繞;村容整潔,街道寬敞,路燈挺立,村民們掛滿笑臉。
“這是我們村發展特色產業帶來的喜人變化。”村黨支部書記朱耀東正在自家冷庫里售賣冬棗,“我們村人均土地不過2.5畝,年收入人均卻達到了2萬元以上。”
東鮑井村“當家人”朱耀東,自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帶領群眾,大力發展冬棗生產,艱苦創業,大膽創新,截至目前,全村所有耕地全部發展為冬棗園,去年全村僅冬棗一項實現收入達800萬元,東鮑井村成為名副其實的靠發展產業致富的美麗新村。
近年來,東鮑井村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堅持以標準化發展理念,建基地,強無公害,打綠色牌,初步形成了“基地+農戶”的冬棗產業化發展模式。
村里先后投資150余萬元完善冬棗種植專業村基礎設施;投資10萬元在冬棗園中安裝了30臺振頻殺蟲燈,有效減少了農藥殘留;建設了300個汽調庫,儲存能力達到1500噸,有效規避了市場銷售風險;為提高冬棗產品的市場競爭和占有率,申報注冊了“黃河口”牌冬棗商標,進一步提高了冬棗產品的知名度,朝著品牌經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冬棗產業富了民,但東鮑井人并沒有陶醉。朱耀東說,2018年以來,他們先后到濱州、黃驊等地考察學習設施果樹發展模式,選準建大棚種冬棗發展新路。村里先后發展冬棗大棚50多個,大棚冬棗上市時間提前20天左右,口感好、質量高,每個冬棗大棚增收5萬元,僅此一項,全村增收500萬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這讓我們冬棗立村、圍棗求變有了更大的信心。”朱耀東表示,“接下來,我們將圍繞旅游做文章,發展村經濟、提高知名度,通過冬棗搭臺、旅游唱戲,聚集起人氣,憑借無公害生產基地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和新動能,讓群眾的日子更上一層樓。”
眼下,東鮑井村有頭腦的人們正在借助電商,開通直播帶貨,擴大銷路、增加收入,促進冬棗產業發展。和宋永生一樣,不少村民冬閑時節忙著收集冬棗供需信息,借助互聯網等現代營銷手段,網上展示、交流、洽談、銷售,利用淘寶、微商等新興銷售平臺,一幅美麗富饒畫卷徐徐展開。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一顆小小的冬棗,讓東鮑井村人過上了好日子。有了好產業的東鮑井村人沒有坐吃山空,仍舊在想方設法延伸產業鏈,拓展增收渠道。因為他們明白,不管是“高截換頭嫁接”引進冬棗產業,還是打造綠色品牌,或者發展大棚冬棗,一路走來,正是因為不斷地探索創新、思變求變,才有了如今的“美麗新村”。隨著文旅融合、電商、直播等元素的注入,村民的日子必定會越過越好。
(記者 王文朋 通訊員 張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