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日報社/愛東營訊 冬日的黃河入?,寧靜壯美中透出幾分靈動。廣袤的黃河三角洲濕地上,數百萬只鳥兒在這里棲息。它們步履優雅,身姿曼妙,不時停歇覓食,引得游客駐足觀賞。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濕地保護生態修復工作,創新探索了“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濕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生機盎然的景象,是我市濕地保護生態修復成果的縮影。
作為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東營濕地總面積為4567平方公里,有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等5類14型濕地,濕地率41.58%,形成了“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的城市特色。其中,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暖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抓好濕地保護修復等工程建設,創新探索了“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我市濕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濕地生態功能得到了極大的恢復。一幅藍天白云、百鳥騰翔的生態畫卷在渤海之濱、黃河尾閭鋪展開來。
完善制度體系 加強立法監督:多種形式護航濕地保護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這是2022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中,對濕地保護發展這個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聯系、全球國家同商共謀的生存發展課題的關注與寄望。
這屆大會的主題是“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而在東營,對濕地的珍愛與保護,早已成為全市人民的共識。
自1983年建市起,我市就把城市建設定位為“濕地之城,生態之城”。近40年來,東營歷屆市委、市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將其作為生態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民生工程,不斷加大力度,采取多種形式保護濕地,高水平做好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
探索濕地保護,我們馬不停蹄,成立了東營市濕地保護協調領導小組,組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草資源和濕地保護監督科,組建“東營市濕地保護中心”;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森林濕地長制工作機制,形成了覆蓋全域的森林濕地長制組織體系和“組織在市、責任在縣、運行在鄉、管護在村”的責任體系。先后出臺《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意見》《東營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印發實施《東營市林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頒布《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東營市濕地保護條例》,高水平編制《東營市濕地保護規劃》《東營市中心城濕地保護規劃》,進一步規范濕地保護和開發利用行為,確保全市森林濕地長制工作高點定位、高端規劃、高位推進、高新突破。
在生態文明體系中,濕地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和生態空間,事關生態安全、社會穩定、民生福祉。近年來,我市搶抓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在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同時,采取多種形式保護濕地。目前,全市有1處國際重要濕地、1處國家級濕地公園、9處省級濕地公園、5處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2處省級森林公園、9處水源保護區、1處風景名勝區、3處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59處濕地保護小區,逐步構建起了多種保護形式的濕地保護體系。
陸海統籌 系統修復 綜合治理:不斷創新探索“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
今年春節,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王安東與同事輪流值守,與“國寶”朱鹮一起過了個別樣新年。
“2022年,保護區與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商定引入朱鹮種源,在黃河口濕地開展野化放歸科學研究;去年12月13日,20只朱鹮從陜西漢中來到東營,與從北戴河朱鹮繁育基地來的10只朱鹮一起在黃河口安了家。”王安東介紹說,“如果順利,2月中下旬,這里有望迎來第一批‘朱鹮寶寶’。”
黃河三角洲位于河海交匯處,擁有完整的暖溫帶濕地生態系統。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考察時指出,要把保護黃河口濕地作為一項崇高事業,讓生態文明理念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發揚光大,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增光增色。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以恢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目標,堅持用生態的方式修復生態,以“線、帶、面”修復為抓手,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通過實施一系列濕地修復工程,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創新探索了“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有力促進了黃河三角洲“河——陸——灘——海”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黃河三角洲濕地修復,補水是關鍵。近年來,通過建設引水閘船、連通主水系、修筑堤壩,提高補水能力、送水能力、蓄水能力,累計疏通水系241公里,近三年生態補水4.8億立方米,保護區生態補水實現“引得出、送得到、蓄得住”。
不僅如此,在濕地保護和修復上,保護區創新性地開展海岸帶原生態系統修復,采用“治理”“恢復”相結合方式,以治理互花米草為先期任務,結合潮溝疏通提高水文連通性,及時恢復鹽地堿蓬、海草床等原生植物,一體化推進恢復海岸帶濕地原生態。2020年以來,保護區內累計治理互花米草13.1萬畝,修復鹽地堿蓬8.3萬畝。創新開展濕地生物鏈系統修復,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投資6800余萬元建設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實現對東方白鸛、黑嘴鷗等關鍵物種的實時監測,初步構建起“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根據監測,2022年東方白鸛繁殖152巢、470只幼鳥;丹頂鶴、白鶴等關鍵物種越冬數量,東方白鸛、黑嘴鷗繁殖數量均為歷年最高。
“如今,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我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野生動物、植物分別達到1630種和411種,鳥類從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現在的373種。”王安東說,“目前,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創新突破,已通過評估驗收,進入報批設立階段。我們相信這里也會成為更多鳥兒的樂園。”
突出城市特色品質 推進全域濕地保護修復:塑造濕地城市“東營樣板”特色風貌
在廣利河森林濕地公園里,蘆葦隨風搖曳,地面光影斑駁,河塘湖泊與天同色,耳際伴著陣陣鳥鳴,別有一番詩情畫意。這里已成為眾多市民休閑旅游、放空心情的好去處。
清風湖公園、明月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東營植物園……我市高度重視濕地資源保護,深入開展“濕地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將濕地景觀與城市空間有機結合,如今已經建成一大批集濕地凈化、生態保育、游覽休閑于一體的城市濕地公園,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環境質量,彰顯“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的“東營樣板”城市特色。
城市濕地被喻為“城市之腎”,是城市及其周邊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綠色屏障及生態安全保障,對于保護該地區的生產生活環境,保障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市在做好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修復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全域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在全市范圍內實施了東青高速東側(東營河——廣利河)水系等11條水系貫通工程,著力打造舒朗大氣、清新明亮、生態宜居的魅力城區。城市內濕地星羅棋布,休閑綠道串聯生態公園、街頭游園連接居住小區,每一位來到東營的賓朋,都能切身感受到東營的生態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此外,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全力做好省級濕地公園試點工作,不斷促進生態價值高質量轉化的濕地“新名片”。截至目前,我市濕地保護面積為2762平方公里,全市濕地保護率為60.47%。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東營緊緊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創新濕地修復模式,實施濕地修復工程,維護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積極發揮濕地功能,守牢濕地生態安全邊界,推進可持續發展。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作為中國六大最美濕地之一的東營,將繼續全面提升保護治理水平,構筑起堅固的綠色生態屏障,向著更具濕地生態魅力的現代化城市加速崛起!
(記者 關晨歆)